当前位置:首页 > 2020讲红色故事 讲革命精神 > 正文

【追寻先烈的足迹】红岩英烈写给亲人的信中彰显革命必胜的信心 “我深信人类正义永存,革命一定胜利”

游客在红岩魂陈列馆中参观。记者 赵迎昭 摄

游客在红岩魂陈列馆中参观。记者 赵迎昭 摄

■“请你也安心,不要焦急吧。要以万忍的耐心候黎明。”——何柏梁

■“假如母亲健在,请她不要忧虑,只要中国真正走上民主大道那一天,一切悲苦委屈就将解除而有报偿的。”——文 泽

■“你的云郎是永远属于你的,是永远陪伴你的,他是热血的男儿。”——张学云

“假如你爱我爱得很深,你等待着我吧!让我清算了敌人,我再回家。”1949年春,铁窗诗社成员何雪松在渣滓洞狱中,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写下了抒情诗《你等待着我吧》,字字句句流露出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在‘11·27’大屠杀中,何雪松英勇牺牲,年仅31岁,没能实现和亲人团聚的愿望。”7月23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原主任厉华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红岩英烈写给亲人的诗歌和家书中,很多人都和何雪松一样,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时,总会自然流露出对革命的忠诚、对胜利的渴望。

本期“追寻先烈的足迹”,我们从何柏梁、文泽、张学云等英烈的家书中,发现心怀坚定革命信仰的英烈们,也有充满温情的一面。

“要以万忍的耐心候黎明”

“关于我的出去,对公司来说,只要保证生命无险,就不必活动,反引注意。如再有条件出去,那太无价值了,静心等候解放好了。请你也安心,不要焦急吧。要以万忍的耐心候黎明。”

1949年11月14日,入狱近10个月的何柏梁在渣滓洞狱中写下一封《就义前的家书》,安慰家人“要以万忍的耐心候黎明”。“这封饱含深情的家书由渣滓洞看守唐友源带出狱。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何柏梁坚强的意志和对家人的安慰。”厉华称。

7月23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红岩魂陈列馆,在一个展柜中看到了这封家书。家书写在约10厘米长、8厘米高的羊皮纸上,纸上字迹潦草、密集,没有浪费一丁点空间。

“何柏梁,对不少人来说比较陌生。其实,他曾为地下党活动提供过有力的经济支持,被誉为‘川东地下党的师爷’。”厉华介绍。

何柏梁祖籍重庆,1917年生于上海一富裕家庭。1937年他随家人回到重庆,借读于重庆大学,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何柏梁转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史料记载,何柏梁于1941年毕业后,进入复兴公司工作5年。1946年,经组织安排,由他集资在重庆开办安生公司并担任经理,筹集党的活动经费和担任联络工作。厉华表示,这也是何柏梁在家书中提到“公司”的原因。

1949年1月,何柏梁因李文祥的出卖被捕。“李文祥1939年入党,被捕前曾任中共重庆市工委城区区委书记,于1948年4月22日和妻子一同被捕。”厉华介绍,在入狱8个多月后,李文祥忍受不了牢狱之苦,于1948年12月14日向特务出卖了何柏梁等16名共产党员。

在“11·27”大屠杀中,何柏梁殉难。

1951年,重庆市人民法院判处李文祥死刑,他受到历史的唾弃。而始终对党忠诚的何柏梁,则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来日,全人类优秀儿女皆吾母之子,皆吾妹之兄也!”

“假如母亲健在,请她不要忧虑,只要中国真正走上民主大道那一天,一切悲苦委屈就将解除而有报偿的。而且,还可以向新起的少男少女们夸耀,她有一个儿子在为人民尽力或为人民牺牲……”

《红岩魂·铁窗下的心歌——白公馆、渣滓洞烈士诗歌与书信选》一书中,收录了文泽《一九四六年给妹妹天缦》的信,这是文泽用竹签沾棉灰写下的。

在信中,文泽还对妹妹嘱托道:“你和小妹假如尚未结婚,我以为最好是要选择一位有正义良心,不嫌贫爱富、务实际,有专长的人。”

“作为一个儿子,一个哥哥,文泽将自己的爱通过家书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入狱多年后对亲人的思念愈加深沉了。”厉华说。

文泽,1918年出生于四川合江,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他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坐牢8年,先后被关押在江西上饶、贵州息烽、重庆白公馆监狱。在“11·27”大屠杀中遇难时,他才31岁。

文泽的妹妹或其他亲属还健在吗?7月26日,重庆日报记者致电四川合江党史办。该办公室现任主任和原主任均表示:“抱歉,我们从未听说过这位烈士。”

“寻亲”不是件容易事。“红岩联线现在登记的很多烈士的籍贯和年龄,都是根据当时军政委员会和脱险志士的回忆拼凑起来的,并不完全准确。再加之70年来,很多亲属临时更换地址和联系方式,这让‘寻亲’之路异常艰难。”

在这之后,重庆日报记者又来到重庆图书馆,查阅到由沙坪坝区委党史研究室和重庆市新四军研究会沙坪坝区分会联合主编的《沙磁区与新四军》一书,该书收录了《“铁军”文化战士文泽烈士的遗嘱》一文。

上述文章节选了1947年2月7日文泽写给舅舅的家书,他在家书中写道:“我深信人类正义永存,革命一定胜利,请转告我年老的母亲和两妹,不必为我悲伤……来日,全人类优秀儿女皆吾母之子,皆吾妹之兄也!”

“快乐呀!奋斗呀!我俩在胜利的地方相会吧!”

“张学云,又在给你‘亲爱的’背信呢?”囚室内有人轻轻地问一个口中喃喃自语的人。

黑暗中,张学云“嗯”了一声。

“你真行,能把给‘亲爱的’的每一封信都倒背如流。难怪你学英文、俄文那么厉害!”囚友佩服地说。

这是1949年发生在渣滓洞第八囚室内的一幕。

张学云是四川越西人,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受组织指示在国民党军队内从事策反工作。1949年1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渣滓洞看守所。“11·27”大屠杀时,他试图夺枪未成于是挺身堵枪口,壮烈殉难。

厉华介绍,1948年初,国民党嫡系部队罗广文部111军在山东被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打垮,罗广文奉命回川补充兵员。川西党组织决定趁机派遣张学云等同志打入该部111师332团3营7连,进行策反工作。6月19日,张学云率部离开成都,前往重庆接收新兵。

离开成都后,每到一处,张学云都通过家书,传递自己对妻子余显容的思念。他的信始终充满激情,读来让人心动。

“快乐呀!奋斗呀!我俩在胜利的地方相会吧!”“你的云郎是永远属于你的,是永远陪伴你的,他是热血的男儿。”“我们一定供献一切,为了光明伟大崇高的事业。”……

1949年1月张学云被捕后,余显容焦急万分,直到当年10月,她才再次收到张学云的家书。之后,她不断给张学云寄信,可是都被写上“查无此人”而退了回来。

张学云牺牲后,留给妻子的只有30封家书。“重庆是张学云最后生存的地方,该让这些信回到这里,一起陪伴学云。”2002年11月27日,余显容来到重庆,将家书捐赠给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时说。如今,在红岩魂陈列馆中,观众有机会瞻仰其中的部分书信,感受爱情的伟大和信仰的忠诚。

(记者 赵迎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