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讲红色故事 讲革命精神 > 正文

【红色故事】何敬平:铁窗诗人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是一位被称之为“铁窗诗人”的革命者,于 1948 年在重庆渣滓洞监狱中写下的,其英名及事迹,被《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收录,他的名字叫何敬平。

1918 年,何敬平出生于四川省巴县栋青乡(现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一个贫农家庭。其父由于操劳过度,早早离世,母亲靠帮人洗衣干活勉强供何敬平上学。

1941年,皖南事变后,何敬平认清了国民党“假抗战、真反共”的丑恶面目,毅然离开国民党军队回到家乡,并经同乡人刘德惠介绍到重庆电力公司工作。

1945年2月20日,因中韩文化协会饮食部违章用电,电力公司派胡世合等工人前去处理,却遭警察局侦缉队枪击,胡世合当场身亡。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发动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全市群众革命斗争。在斗争中,何敬平拟就了《为惨杀重庆电力公司工友胡世合事件向各业工友、各界同胞控诉》的控诉书。文中写道:“我们含着热泪捧着一颗苦痛的心,代表着胡世合同志的亲友和工友们,向你们请求正义的声援和正义的裁判,你们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也倾听我们的哭诉……今天我们极需要同情和声援。当我们站在胡工友83岁高龄的母亲和其怀抱幼女的妻子面前,我们真正感到哭天无门,悲痛万分!”这些话语赢得了读者和听众的深切同情,并很快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短短10天,参加胡世合公祭和送丧游行的超过10万人,还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向胡世合家人捐钱捐物,以示同情和支持。

何敬平以电力公司职工名义写了一副挽联:“特务横行何处去?民主自由几时来?”深刻揭露了反动当局的黑暗统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民主和自由的热切渴望。为扩大影响,何敬平还每天挤出时间去胡世合灵前抄写挽联,及时送《新华日报》发表。对此,上海总工会、晋冀豫边区职工总会及山东等地纷纷响应并发来慰问电,有力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在这次斗争中,由于勇敢坚决,表现突出, 何敬平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6年上半年,重庆电力公司成立党支部,何敬平任组织委员,该支部先后受中共四川省委、重庆市委和川东特委领导。根据白区工作方针,党支部在电力公司成立了公开合法的“职工福利社”,团结发动广大职工,参加争和平、反内战、反独裁和改善职工生活的斗争,取得积极成效。

1948年,因叛徒出卖及国民党特务使诈,何敬平被捕关押到渣滓洞监狱。在狱中,何敬平同难友们一道,借在院坝放风的时机,相互传递信息。1948年4月中旬的一天,难友从监狱院坝张贴的国民党《中央日报》 发现了“国军主动撤出延安”的消息。得知这一消息后,何敬平便开始串联各个牢房的难友。当晚,各牢房的洗脸盆、碗筷等物件的敲击声和欢快的歌声相互交织,此起彼伏,热烈庆贺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

1948年夏,何敬平与难友们一起分析形势,共享胜利前夕的喜悦,他用了几天时间深思熟虑,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一诗,同牢房的周光复、胡春圃看后,将其更名为《把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这首诗传到一号牢房,由难友周宗楷谱曲,随后就在渣滓洞监狱传唱开。虽然此事被敌特发觉,但难友们早有对策,使特务查无实据,不了了之。

端午节这天,难友们借着节日放风的机会,在院坝里载歌载舞,尽情抒发革命即将胜利的喜悦之情,同时宣告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在活动中,何敬平表演了嘲弄敌人的滑稽戏——“跳端公”,他又唱又跳,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之后,大家不再叫他老何,而改称他为“何端公”。

1949 年农历正月初一,何敬平与其他同志在狱中成立了“铁窗诗社”,同敌人开展持续斗争。但这年的11月27日,就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对狱中的难友实施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何敬平不幸遇难,时年31岁。

【节选自《重庆红色故事》(第二辑)】

(作者:邓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