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讲红色故事 讲革命精神 > 正文

【红色故事】鲁自诚:“大资本家”的秘密

1946年,坐落在重庆市林森路(即今解放东路)16号的“中国工矿建设总公司”被“大资本家”鲁自诚收购。这家公司原为国民党参政会秘书长雷震等人创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打算“还都”南京,很多企业被变卖、转让,其中就包括这家公司。鲁自诚斥资买下这家公司,亲自担任公司总经理,聘请雷震继续担任董事长。

有一天,国民党无线电管委会派出一个叫李乐亭的人,到这家公司检查收音机。此后,鲁自诚渐渐发现,李乐亭经常找公司员工聊天,打听公司的一些情况,还常常这里逛逛,那里看看。鲁自诚觉得来者不善,就主动和他套近乎,请他吃饭。吃饭的时候,鲁自诚和李乐亭摆起“龙门阵”,大讲总公司的“背景”:公司董事长是国民参政会的秘书长雷震,陈立夫和陈果夫都有股份等等。后来李乐亭的太太难产,鲁自诚又让妻子华韵三到他家里去帮助照顾,这件事让李乐亭心中特别感动,见了鲁自诚就称呼他为“鲁大哥”。

这样一来二去,两人关系也近了。有一次,鲁自诚请李乐亭喝酒,李乐亭三杯下肚,就开始吹嘘自己,接着就谈到了自己到鲁自诚公司检查的事情。

李乐亭吐露:“鲁大哥啊,告诉你吧,我是来调查你的。上头怀疑你是共产党。有人反映,经常有电波从你这里发出。”原来,李乐亭根本不是无线电管委会的人,而是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一名上尉军官,上面派他来调查神秘的无线电波。

鲁自诚听到这番话,微微一笑,淡定地说道:“我这儿是有啊!我搞无线电,还能没有电波?”

李乐亭回答说:“也是,这里有无线电,那有什么奇怪。我来了才搞清楚啊,不是那么回事!你放心吧,没事儿了!”

酒足饭饱后,鲁自诚客气地将李乐亭送走,然后回到家中。他脱下自己光鲜整洁的西装外套,露出了里面的略显破旧还带着补丁的衬衣。若是李乐亭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十分惊讶,堂堂大资本家鲁自诚,怎么穿成这样。事实上,李乐亭原本的怀疑是正确的,鲁自诚确实是一名共产党员。

早在1924年,鲁自诚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长期从事情报工作。1942年秋,中国工矿银行在重庆成立,为了更好地为党搜集情报,鲁自诚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应聘担任中国工矿银行的常务董事。

鲁自诚进入中国工矿银行以后,便以商人身份为掩护,高调出入商界、金融界。他把家从南岸搬到了重庆市区,住在忠烈祠3号。那是一所很大的房子,光是客厅就有40多平方米,院子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他还雇了一名男仆、一名女仆,出门还有一个固定的黄包车车夫,俨然一副大资本家的样子。

但是私下里,他的个人生活十分节俭。他外面的西服笔直光鲜,但里面的衬衣却破烂不堪,有时干脆穿个无襟无袖的假领子;脚上皮鞋很亮,脚跟部的袜子上还露出个“大鸭蛋”。

鲁自诚根据南方局“勤交友”的指示,经常联络国民党军界人士和工商界人士在家里聚会。章乃器、黄炎培、胡厥文、施复亮等著名民主人士,都是他家的常客。周恩来也曾到“鲁公馆”会见过民主人士。鲁自诚和男士们高谈阔论,他的夫人华韵三则忙于接待他们的女眷,在客厅里陪女眷们打麻将。人多时,楼上一桌,楼下一桌,好不热闹。他还借着各种机会在家中大设宴席,以此方式密切与各界人士联系,赴宴者也有不少地下党员。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探望工商界知名人士为名,登门看望鲁自诚,赞扬他为党所做的工作,还奖励他一袋延安小米和一大包根据地生产的紫红色粗毛线。毛泽东风趣地说:“听说重庆没有小米,这延安的小米可是很好吃噢!这手织的毛线嘛,可能没有机织的好,但这可是一点不掺假的真羊毛啊!解放区也没什么好东西,这点土特产就算是中央给你的物质奖励吧!”

1946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利用国民党政府准备“还都”南京,变卖、转让企业的机会,给鲁自诚送去一小皮箱的“小黄鱼”(小金条),让他买下了中国工矿建设总公司,并由鲁自诚出任总经理,用这个国民党官僚资本家的企业为地下工作做掩护。为了更好地发挥该公司的掩护作用,鲁自诚还特别聘请雷震来担任董事长。

于是,中国工矿建设总公司实际上成为了党的秘密“机关”。公司二楼有几间客房,主要接待一些来往重庆的秘密党员,对外一律讲是“客户”。这些“客户”有男有女,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四楼一个小房间有一部秘密电台,供南方局与延安联系使用。为了掩护电台和赚取经费,总公司还开设了对外营业的电工部,经营电器和无线电,并维修收音机。神秘的电波引起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注意,于是他们就派李乐亭来监视和检查,却被鲁自诚机智地应付了过去。

除了秘密电台,鲁自诚还常常通过公司向解放区运输重要物资。公司下面有一个机械厂,位于重庆城乡结合部的菜园坝,厂里的十来个职工多数是党员,鲁自诚就把这里建成了共产党的物资转运站。当时,国民党的发报机大多数是从美国购买的军用品,全是用草绿色木箱包装。鲁自诚利用国民党内部的腐败,花钱买通关系,购买了许多这样的发报机。他再让人把这些草绿色木箱拉到机械厂,在仓库里换上白木箱,以布匹、服装、肥皂等普通货物的名义转运到解放区,解决了解放区发报机稀缺的问题。除了发报机,这里还转运过药品、化工原料等解放区需要的物资。

(作者:刘志平)

【节选自《重庆红色故事》(第二辑)】

(  责任编辑:蒋孟夏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