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讲红色故事 讲革命精神 > 正文

【红色故事】蒋诚:深藏功与名的老英雄

1949年12月,在隆隆炮声中,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了成都,给贫苦青年蒋诚带来了自由,也带给了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于是21岁的蒋诚毅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二团的一名战士。

蒋诚,1928年生于合川,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战火与动荡中度过的。1950年10月,为保家卫国,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蒋诚所在部队编入志愿军第十二军建制,并于第二年3月随部队入朝参战。战斗中,蒋诚敢打敢拼,不怕牺牲,先后参与大小战斗400 余次,并重创土耳其旅。由于作战表现优异,入朝不足一年,蒋诚便在1952年6月由张云介绍入党。

1952年11月8日,蒋诚所在的十二军九十二团开始投入上甘岭战役。上甘岭五三七点七高地已陷入最危急境地,经过连日血战后,仅剩24人退守坑道,并且连续十余天断水断粮。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九十二团站上了朝鲜战场最危险的火线,负责配合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蒋诚在战役中目睹了黄继光同志不顾重伤,用胸膛堵枪口的英勇行为,更加坚定了他保家卫国、战斗到底的决心。在这场事关整个朝鲜战局走向的残酷血战中,蒋诚立下了奇功。他和战友所在的部队为了顶住敌人的疯狂反扑,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抱着“大不了就死,死了也光荣”的信念,压制敌人的火力点,成功封锁了敌人的运输道路。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和政治部联合为蒋诚同志记一等功,立功受奖说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所在班在严密敌炮封锁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效压制了敌火力,封锁了敌运输道路,击落敌机一架,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随着朝鲜战事结束,在朝鲜战场征战 4 年的蒋诚退伍返乡,回到家乡隆兴,深藏功名,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蒋诚因有一手拿手的蚕桑养殖技术,从1964年开始到隆兴乡从事蚕桑工作。他心里常常默念:“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带头,我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乡亲们尽快过上好日子。”他坚持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苦练桑树嫁接、繁育蚕种、蚕茧收烘等技术,不分白天黑夜走村串户忙指导,这一干就是24年。蒋诚把自己的蚕桑技术传遍了十里八乡,经常一出门就是四五天不回家,就连妻子去世都没见上最后一面。曾经上甘岭战役的一等功臣,就这样以最朴实的方式,安心务农,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1988年,埋首乡野多年的蒋诚,毫无征兆地迎来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尘封35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被发现;第二件,蒋诚同志成为了全民职工。

1988年,原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同志,负责修撰《合川县志》,在查找档案资料时,发现了一份 《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喜报》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颁发,颁发时间是1953年。《喜报》正面载明:“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对原合川县而言,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50年代的信息传播,不像我们现在这么便捷,更谈不上数据库系统,合川县八区隆兴乡没有找到蒋诚的亲人,《喜报》 投报无门,军功章被封存。这一封,就是35年!经过王爵英校长的不懈努力,几经辗转,终于找到喜报的主人。自此,埋首乡野多年的蒋诚,才被合川县政府了解。

随着这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的面世,蒋诚同志迎来了一份由当时的合川县政府签发的通知,这份通知名为《关于蒋诚同志收回县蚕桑站为工人享受全民职工待遇的通知》,落款时间是1988年9月23日。

《通知》中认定:“蒋诚同志曾在朝鲜战场立过功,五五年复员回到地方。不管干什么工作,他从不居功骄傲,总是谦虚谨慎,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为党工作,工作中作出了贡献。同意蒋诚同志从一九八八年九月起,为蚕桑站正式工人,按民职工对待,工资定为工人五级,其基础、岗位工资之和为80元。”

从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立下一等功,到1988年落实政策成为“全民职工”,时间流淌了整整36年。36年间,蒋诚同志没向任何一级组织透露过自己曾经辉煌的功绩,也没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只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默默劳作。

老伴劝蒋诚换下那条早已千疮百孔的绿军裤,蒋诚倔强地答道:“我是国家的人,我还要为国家做事的!”对这个老兵而言,“国家”二字,永远高于一切。

“老爷子,这一辈子后悔过吗?”

“不后悔!打那么多仗,我那么多战友死了、残了,我还活着!”

“几十年了,没人知道你是上甘岭战役的英雄,遗憾吗?”

“我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国家和人民也给了我不少,没得啥子遗憾的。”

这是 2019 年 7 月 3 日,《重庆日报》 的记者和蒋诚跨越时空、跨越生死、跨越荣辱得失的对话。

【节选自《重庆红色故事》(第二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