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重庆相册 > 喜事 > 正文

重庆巫山:500村民的新生活

一排排漂亮的安置房整齐地排列,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住户门前村民围坐摆龙门阵……走进重庆市巫山县官渡镇三堰村的集中安置点,一幅崭新的新农村画面映入眼帘。

“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比城里人一点儿也不得差。”一提起现在的日子,现年60多岁王大平老人脸上满是幸福地笑容。

与王大平老人一样,搬迁到安置点的500余位村民在此快乐地享受着“城里人”生活。

一个小小的安置点为何给搬迁户城市一样的感觉?

原来,当地党委政府不仅注重安置点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更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全力提升安置点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居民各方面素质,切实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

刘朝明 摄

...

刘朝明 摄

搬迁才有出路

“上面的房子不能住了。”搬迁户魏耀宝介绍,他的老家同在三堰村6社。因为老家位置偏远,不通公路,犹如一个死角,是村内有名的窎远户。

出行全靠步行,运东西只有肩挑背磨。修建了30多年老房子已破乱不堪。一到雨天,就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随时有垮塌的危险,住在里面提心吊胆。魏耀宝一家饱受煎熬。

三堰村虽然不是大山大沟,但村内基础条件较差,地质较脆弱,地灾滑坡点较多。像魏耀宝这样交通不便,加上地灾等原因,部分村民原地建房的愿望难以实现。

既然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那么只有易地搬迁,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好的出路。

搬迁迫在眉睫。于是,官渡镇党委政府经考察研究,决定在三堰河坝鸵鸟厂处修建安置点,将愿意搬迁的村民进行集中安置。

2012年,占地面积38亩的安置点启动第一期建设。2014年,第一批搬迁入住,20多户村民住上了两层楼的小别墅。

随后又进行了三期建设,目前安置点安置了来自三堰及周边庙坪、当阳、白马等村的140余户500余名村民。

环境媲美城市

随着安置规模的不断扩大,安置点的设备设施也日渐完善。村级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学校、活动广场等应有尽有,路灯、绿化、垃圾桶、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

设施齐了、街道亮了、环境美了,让大家一起来爱护好这个“家”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前分散居住,村民乱扔乱倒、乱堆乱码等行为已成了习惯,要改变大家的习惯谈何容易?

为此,一场规范居民行为,提升小区品质,提高居民素质的行动拉开帷幕。

首先健全管理机制,政府安排一名干部、村里由村主任负责,实现“双点长”责任管理。全权负责清洁文明、矛盾化解、自治自律等指导与实施。同时制定并上墙安置点卫生管理实施办法与村规民约,成立清洁卫生综合治理管理小组。

“垃圾乱堆乱放、乱扔者处罚款50元;故意损坏路灯、绿化者处罚款500元;本院内严禁喂养鸡、鸭、鹅等家禽……”违反了什么、怎么处罚,村民到宣传栏一看就一目了然。

“虽然墙上这么写起,但我们还是以教育引导为主。”管理小组组长王大平笑着说。

以前,他每天都要上门督促检查住户门前清扫情况,提醒大家不准将垃圾扔到河里。现在大家也都很自觉了。“我们的街道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吧。”王大平很是自豪。

在公共区域,则发挥公益性岗位的力量,5名人员分片落实公厕、道路、体育场所等管理,清洁卫生综合治理管理小组一天一检查并给予考核。对检查不合格的区域负责人给予扣发岗位工资等处罚。

为调动居民积极参与公益性管理的积极性,村里还组织安置点的10名妇女,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捡拾垃圾、帮助老人、红白喜事帮忙等活动。

“一套精细而强有力的管理措施,不仅管出了干净整洁犹如城市一样的环境,更培养了居民文明行为习惯,大家为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而感到自豪与幸福。”三堰村村支书王正誓说。

生活甜蜜幸福

魏耀宝在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加上安置点建设占其土地的补偿,他自己拿出4万多元在安置点购买了80余平方的新房。

“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的生活环境好的不用说了,出行、购物、治病都很方便。”魏耀宝感慨道。

王大平的老家以前可用“脏乱差”几个字来概括,修建了30多年土坯房在风雨中飘摇,水电不便,一遇雨天,到处都是黄泥巴。一出门,满脚都是泥。

在易地搬迁、土地复垦等政策帮助下,他住上了安置点的小别墅。“安置点水电方便,还有天然气,到官渡场镇坐车仅需七八分钟,一天热热闹闹,心情好……”王大平一数一大串。

茶余饭后,他就在安置点外杨柳依依的河堤上溜溜弯,活动活动筋骨,或者邀约好友下下棋、打打扑克。

每当夜幕降临,在优美的旋律中,女士们就在安置点的活动广场上就跳起坝坝舞,愉悦身心。“一般就是20多人,我们这里坝坝舞还在全县举行的‘舞林争霸’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呢。”王正誓告诉记者。

为让村民搬得出、安得住、逐步能致富,当地党委政府还积极引导搬迁户发展产业。为村民免费提供脆李、柑橘等果树苗,种植到自己的田间,做到“人员下山,产业上山”。

三堰村村主任王光绪还带领村民成立了“巫山县未忘记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安置点10多户村民纷纷以土地入股,然后可在脆李基地务工,挂果后按30%的股份分红。

搬迁户程益善将自己的7亩土地入股专业社,妻子熊绪英在脆李基地打工,去年光工资就挣了8000多元。

“明年脆李将挂果,希望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王光绪道出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初衷。

为给村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政府还将利用村集体项目资金,在安置点修建100余平方米的冻库,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随后即将开工。

接下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堰安置点将会越变越有内涵,它将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动实践。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