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征文 > 正文

【强国征文·中学组】李依然《点梦想之灯,托强国之梦》

 一灯火,一幽梦。亮了灯,暖了心。

——题记

流年静婉,光阴总悄无声息带走回忆,凝成心梦,以光的模样缱绻在韶光里,映着历史的倒影,愈加璀璨。

花开时,芳香四溢浸人心脾;花落处,润物无声促万物繁荣。 瓷器、丝绸是文化的符号,繁荣、兴衰是进程的见证。长河沉淀,我们将一切熔铸在了国家的梦想中。纵目望去,星火璀璨,闪亮神州之路。

昏黄油灯

堂前木桌上压着一方玻璃,底下是一张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泛黄的黑白图景上,一盏油灯蓦然入眼。乌黑油污的煤,一经火点燃,便有了明晃晃的希望和梦想。记忆里的煤油灯是个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承以莲花底座,外以铝片为套,铅皮覆其瓶口,中间钻一小洞,穿入棉纱捻成的灯芯。灯芯伸向瓶底,将煤油汲上来,油润的灯芯摇曳着昏黄的光,温暖着姥姥的中年,温暖着妈妈的童年。

夜至子时,沏一杯清茶,点一盏油灯,伴一窗冷月,持卷低吟。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昏黄摇曳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一老一少相对的人影。守到夜更深,守到日初现,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相系的深情记忆。所有的记忆都从烛火中漫入、泛起……

明亮电火

在那张黯淡的彩色照片上,闪烁的电灯依稀可见。门前西番莲花样白石阶,被梦想熠熠点亮;淙淙的江南小河,也毫不吝啬地拿出她珍藏许久的灯,照亮了夜空,照明了我的心。记忆里,妈妈总会在静夜,撑一艘乌篷船,挂一盏早上赶集买的白炽灯,载着我去清水湾看星星。船桨声荡开一圈圈涟漪, 摇碎一河灯火, 还有船头妈妈熟悉的身影。抱着囡囡坐在船篷前,借着灯光,短吟歌谣。朝远处看去,银河像跌进了水中,江面灯影绰绰,托起了我化不开的乡愁。那褪色的彩色照片上,天上人间到处是一片美丽的街市。随着“村村通”到“户户通”的转变,随着从“旧能源”到“新能源”的变更,河边每个家庭都会被白炽灯一层昏黄所笼罩。金乌轮回,没过几年,节能灯又走进了每家每户中。我清楚地记得,点亮节能灯的那个夜晚,每个人都快活得像孩子一样。节能灯耀眼的光,比白炽灯更耀眼,就好像是近视眼带上了眼镜般清晰,透亮了我们的双眸,透亮了我们的心。

绚烂霓虹

那张清晰的彩色照片上,满是眩目的霓虹。傍晚的渝都,华灯初上。那是地上的星云,是人间的彩霞,是烂漫盛开的光之花,是奔流飞流动的七彩瀑布。大剧院通体发亮,图像迷离变幻,装点着江北嘴;洪崖洞灿烂炳焕,光影交错,恍若置身琼楼仙宫;江上轮船灯皎如日星,把盛世繁华装进人们心里。站在吊脚楼上,底下是岩崖滴翠,手扶宽绰的栏杆眺望,汽车川流不息,交汇成一条条斑斓光带,穿过城市,连接长江。万家灯火,从长江中升起,极为瑰丽。

一位九旬老人站在江边,借着温暖的灯光,步履蹒跚。望着雄伟的朝天门大桥,听着巨轮的低沉轰鸣声,欣赏长江上醉人夜色,轻抚古典镂空门窗,老人不禁感叹:“以前煤油灯光还在黑暗中摇荡,明亮的现代电灯已经让重庆成了不夜城。”听罢,我走上前,和老人攀谈起来。

从老人口中,我得知了些许往事。几十年前,老人搀着生病的孩子,摸黑步行到诊所看病。返回时,大雨倾盆而下,双脚深陷泥泞,步履维艰。经过十字路口时,老人失足跌落,和孩子一起摔倒在地。孩子惊惶的哭声回荡山坳之间,四野无人.....“当年我们摔倒的那个路口,如今正是中心大街的门口,就是那五十色的起点处!”

宣纸染色,灯火成画。繁华世间,以梦为笔,折骨为刀,点一盏亘古不变的心魂,托一盏强国盛世的年华。

油灯昏暗,电灯耀眼,霓虹璀璨。科技的步履轻盈迈过,在岁月的小径里留下足印,路的尽头,是辽阔的天穹与大海。那里,融进了时间的尘埃,凝结了亿万中华儿女坚定的梦想。相信总有一天,藏在心里的那个梦会变得像光芒一样真实,照亮了前路漫漫。

(作者:重庆市商务学校 李依然;指导老师:何美玲)

(  作者:李依然   作者单位:重庆市商务学校  )

(  责任编辑:康希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