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为什么是“时代楷模”?
11月18日,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这个被称为“毛矮子”的男人。“下庄精神”、“时代之魂”、“当代愚公”等词汇被反复提及。
许多网友在看到毛相林与下庄村的故事后,都备受感动。
毛相林为什么是时代楷模?下庄的天路又是如何被“啃”出来的?
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向天“借”路的故事。
1997年:没有路,他们就是最后的下庄人!
下庄村地处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的深处,四面被大山包围,几十年来下庄村人想走出这“天坑”,只有沿着一条几近垂直、险而又险的山路不断向上攀援……
1997年,下庄村全村397人里,竟然有300人没有见过电视机,150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村子。160多人连公路长什么样都没见过……一台面条机,作为村里唯一的现代化电器,是被拆分成十多坨,往返县城十多次,才全部背回来。
路,已经到了不能不修的时候了!毛相林知道,没有路他们就是最后的下庄人!
缺乏劳动力,他号召劳力全都上工地,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他在动员村民修路时说:“只要路修好了,把我这个村干部免了也没关系,关键是大家有没得信心。要我看,就算是蚂蚁啃骨头,我们也要在绝壁上‘啃’出一条路来!
就这样,在1997年冬月十二,最年长的63岁,最年轻的17岁,下庄人跟着毛相林许下“沟死沟埋,路死路埋……生死自负……”的誓言,开始了在绝壁上风餐露宿的7年修路壮举。
8公里“天路”:有6条鲜活的生命留在了这里
路开始修了,毛相林带头在绝壁上悬空钻炮眼、安放炸药雷管,带头搬石头、铺路。晚上,他总是睡在窝棚最外面。“个把月回家一次,有回在绝壁上住了3个月,回来时又黑又瘦,我都快认不出他了。”毛相林的妻子王祥英说。
昔日下庄修路的场景。
这些打在岩缝里的木桩,就是当年修路村民挂东西、固定帐篷用的。(摄于5月18日)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黄会元1996年初便举家搬到了湖北,接到毛相林“村里要修路”的电话后,他二话没说当即回到老家,还借钱买了一台凿岩机。
黄会元在修路时的画面
他没想到,自己这一回来,就永远留在了下庄。
原《万州日报》记者侯长青亲眼目睹了黄会元从崖壁坠落的过程。“那天是1999年10月1日,国庆节。”侯长青回忆。“采访刚结束,我就眼睁睁看着一块上方掉落的巨石裹着黄会元坠向深渊。”
侯长青还没回过神来,就看到了“这辈子最震撼人心的场面”——和黄会元一个工段的袁孝恩等6名村民,突然齐刷刷朝着悬崖跪下了,“6个赤裸着上身的汉子眼里满是泪水,但没人哭出来。他们黝黑的脸上,写满悲壮和坚毅。”
路,是毛相林提议修的;黄会元,是毛相林叫回来修路的;继续修下去,还会不会死人?毛相林的内心产生了动摇。
在这时,黄会元72岁的老父亲站了出来,当着全村男女老少的面,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这个地方这么苦寒,我们数十代的人受了这么多年的辛苦,哪怕我儿子死了,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我们公路就修通了,就摆脱这个贫困了……”
“同意继续修公路的,请举手!”“修!”“必须修!”“我也支持修!”就在黄会元的灵堂前,下庄村老百姓纷纷举起了手!
第二天,村民们安葬了黄会元,又上了工地。
巫山县竹贤乡下庄,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喀斯特天坑谷底,绝壁环绕,几近垂直。(摄于5月18日)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2004年3月,路修了7年,6条鲜活的生命,两人终身残疾,数不清多少人次受伤,毛相林终于带领下庄人在陡峭的崖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
毛相林(左一)在下庄精神陈列馆内讲述当年修路的故事(2020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如今的下庄村有一个纪念碑,上面刻着所有参与修路村民的名字,在“牺牲人员”那一栏,刻着“沈庆富、黄会元、刘从根、刘广周、向英雄、吴文正”6个沉甸甸的名字。
脱贫攻坚路:敢叫日月换新天!
世世代代的封闭和贫困,让下庄与外界脱节了许久,修通了往外面世界的路,村民却还没有找到一条致富路。
毛相林开始了全新的尝试:带领村民种漆树、发展蚕桑、养羊……但因为下庄的海拔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缺乏经验与系统的学习,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在2014年,毛相林请来市县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海拔、土壤、气候、水分、阳光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养殖业方面,重点发展生猪。
五月十七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毛相林(左一)和村民察看柑橘生长情况。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不仅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毛相林“走”得很坚定,初中都没念完的他,十分重视下庄下一代的教育。
早在1995年,时任村主任的毛相林便发动全体村民捐资、投劳、捐材料,建起了土坯结构的教学楼。在绝壁上的天路通车后仅两个月,毛相林就带领村民一口气把路修到了下庄村小学。曾经的下庄村只有一个大学生,三个高中生,如今已培养出三十几个大学生。
今天的下庄村,650亩的柑橘、100亩的脆李、100亩的桃子、200亩的西瓜,水果经济四季不断,种小麦、种油菜,绿色山货供不应求。
2016年,下庄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在巫山县投资帮助下,庄村实施民宿改造,建成了19栋34户风貌统一的乡村民宿。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余元,高于全乡平均水平,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倍。
杨自芝:“现在的日子比以前过年都好!”
不等不靠,天路自己凿,不怨不哀,幸福自己找。
下庄人正是凭着这股劲头换来了峭壁变通途,穷窝变康庄,而这也正是毛相林会被评为“时代楷模”,我们会被“下庄”精神所感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