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数风流人物 > 正文

红岩英烈之子蓝耕荒对话林规院工程师张鹏——扎根基层 让天更蓝地更绿

0d058c6d036b0c5b71d1911a08a8a63c_2021-12-23-006-294527-1.jpg

12月21日,在四川警察学院离退休职工活动室,蓝耕荒(左)与张鹏(右)畅谈各自经历,共同感悟红岩精神。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12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与重庆市林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鹏一道,驱车前往四川省泸州市,在四川警察学院离退休职工活动室,见到了78岁的红岩英烈蓝蒂裕之子蓝耕荒。

对话

蓝耕荒与张鹏都在20岁入党,都在农村工作经历中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情谊,又都从事过林业相关工作。当天,相差近40岁的两代人从各自人生经历中的选择、担当、坚守和传承说起,一同感悟不朽的红岩精神。

人物名片

蓝耕荒:男,中共党员,1944年9月生,红岩英烈蓝蒂裕之子,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转业到四川省公安学校(现为四川警察学院)工作。因校园园林绿化工作成绩显著,受到泸州市政府及城市建设委员会嘉奖八次。2021年7月1日被四川警察学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张鹏:男,中共党员,1983年6月生,重庆市林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2019年3月至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期间到酉阳县万木镇黄连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2019年被中共重庆市林业局党组授予“重庆市林业局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被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授予“个人记大功”。

谈选择

蓝耕荒:父亲的牺牲,让我早早作出参军报国的人生选择

张鹏:经历不同岗位后,对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48年12月,地下党员蓝蒂裕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他受尽敌人酷刑,没有吐露一句党的秘密。1949年10月28日,蓝蒂裕被杀害于大坪刑场,时年33岁。

“母亲从小告诉我,父亲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参军报国的信念就从那时埋下。”父亲的牺牲,让年幼的蓝耕荒早早作出了人生选择。

1960年,15岁的蓝耕荒第一次读到了父亲写给他的遗诗《示儿》:你——耕荒/我亲爱的孩子/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给你什么遗嘱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示儿》只有短短76字,让蓝耕荒领悟父亲期许。一年后,蓝耕荒参军。

张鹏是在20岁时入党,当时他是华中农业大学一名大二学生。如今已有18年党龄的张鹏经历了不同的岗位,他对党员的初心与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就是要立足本职工作,不忘初心使命,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守护绿水青山,助力做大做优生态本底,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贡献林业力量”。

谈担当

蓝耕荒:父亲面对敌人酷刑时的坚强,指引我磨炼坚强意志

张鹏:农村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老百姓对党员干部寄予厚望

参军时,蓝耕荒只有16岁,1米6的个头,80多斤的体重。

身体瘦弱的他担任通讯兵,要在海拔2500米的云贵高原,背上电话机、武器器材等30多斤物品,小跑前行架设电话线,时常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身体非常难受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父亲面对敌人酷刑时的坚强,父亲在敌人的烙铁面前都没有心虚害怕,我又有什么理由退缩”。

1965年,已任排长的蓝耕荒随工作组来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

新中国已经成立十多年,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仍然闭塞、落后、贫穷。蓝耕荒拿着粉笔,在门板上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村民们的名字,一个一个地教他们识字,还和工作队医生一道做一名难产产妇的思想工作,帮助她破除迷信,离开牛棚及时生产,挽救了她的生命。

一年的同吃、同住、同劳动,蓝耕荒和村民们结下深厚情谊。离别时,朴实的村民送了整整十里路。

“老百姓是最淳朴的,只要真心相待,他们的感恩之心超出想象。”蓝耕荒说。

这番话引发张鹏的强烈共鸣。

2019年3月至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期间,张鹏被市委组织部选派到酉阳万木镇黄连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农村工作也让我深切体会到,老百姓对党员干部寄予厚望,我会像您教导的那样,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张鹏说。

“这么多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奋战在一线,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你们是好样的!”蓝耕荒认为,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要更加重视精神上的培育,提高村民思想觉悟,把思想和精力都凝聚到乡村建设上来。

谈坚守

蓝耕荒:要像父亲一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张鹏:将继续把智慧和精力贡献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事业

1982年,蓝耕荒转业到位于泸州的四川省公安学校(现四川警察学院),这也是蓝耕荒母亲的工作单位。

不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后,蓝耕荒都没有因为红岩英烈之子身份和母亲的关系,享受任何特殊优待。刚转业的前3年,他是学院一名普通内勤;3年后,按部队营职干部转业待遇,任行政管理科副科长,后任总务处副处长,负责学校园林绿化、车队管理等后勤工作。

为了给学院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蓝耕荒打算在学院种植雪松,当时雪松市场均价在180元一棵左右。为了找到便宜的树种,蓝耕荒严守1.2元和0.8元每天的出差、住宿经费,抗着39度的高烧,独自外出调研,终于在乐山找到90元一棵的雪松树种。这一趟,他采购回47棵雪松,比预计的支出节约了一半。

蓝耕荒记得母亲说过,父亲劝说丈母娘变卖自家田地,换取1000多块大洋交纳党费,却因联络中断,这笔钱款在身上揣了一两月,衣衫褴褛的父亲始终没有动用哪怕一块大洋,为自己添置新衣。

“每年我经手学校几百万元公款,我从没为自己私利动过一分一厘,像父亲一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蓝耕荒说。

从酉阳回到市林业规划设计院,张鹏依然在技术岗位,从事林业规划设计工作。对于“个人记大功”荣誉,张鹏说:“荣誉属于过去,回到原岗位后,将继续把汗水挥洒在巴渝大地、用脚步丈量重庆的青山绿水,把智慧和精力贡献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事业。”

“说得好!我们就是应该放下过去的荣誉,把目光投向未来。”蓝耕荒向张鹏竖起大拇指。

谈精神

蓝耕荒:教育子女发扬革命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顶住诱惑耐住寂寞,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张鹏:把女儿带到酉阳上学,就是希望言传身教,让她感受脱贫攻坚的不易,树立一个党员父亲的榜样

父亲蓝蒂裕牺牲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肩负起了教育蓝耕荒兄妹们的全部职责。得益于母亲言传身教,红岩精神转化为良好家风,在大家庭中传承发扬。

“母亲为人善良,对人民富有极强同情心。”蓝耕荒回忆,她在四川省公安学校工作,不但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在街道担任调解委员,不辞劳苦不厌其烦抽下班时间,登门调解矛盾。她见到邻居遇到困难,无钱买米下锅时,哪怕自家七八口人生活本就拮据,也要挤出生活费去接济别人。

在母亲教育影响下,蓝耕荒三兄妹包括配偶共6人,全都光荣入党。今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其中4人获得了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蓝耕荒也教导两个女儿,传承良好家风,发扬革命精神,在困难面前不轻易退缩,顶住诱惑耐住寂寞,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张鹏把妻子女儿也带到酉阳,女儿在酉阳读完了小学一年级。“一方面是想让孩子留下深刻记忆,知道爸爸去农村做什么,另一方面也想给孩子更多陪伴。”虽然女儿年幼,张鹏希望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感受脱贫攻坚的不易,树立起一个党员父亲的榜样。在他看来,在酉阳的生活经历,是父女两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个决定很英明。”蓝耕荒认为,要让孩子们体会到,我们的国家不只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还有不发达的偏远地区,从而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

如今,只要有媒体采访,年近八旬的蓝耕荒都极力配合。“希望能够为红岩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发扬,尽一份力。”作为红岩英烈之子,蓝耕荒认为红岩精神代表了不怕艰辛、不怕牺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体现出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浩然正气、忘我奉献与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与蓝耕荒面对面交谈之后,张鹏触动很深,“红岩精神在特定历史背景中孕育,在当代仍有极强的生命力,作为年轻党员,发扬红岩精神,就是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赓续红色血脉,立足于本职工作,面对任何困难、挫折时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让初心一脉相承,把使命永担在肩。”

“荆棘早已铲除,让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蓝耕荒一生工作在基层,他说,基层是锤炼意志品质和练就过硬本领的“沃土”,根扎得越深,才越能“枝繁叶茂”。

初心

牢记周总理的叮嘱努力工作

1964年,蓝耕荒在部队期间,排练了一个名叫《从荒沙中来的战士》的节目。

这个节目被选送参加了昆明军区业余文艺会演,会演期间,适逢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出访非洲十一国,归来路过昆明,这个节目又被选中参加迎接周总理、陈副总理举办的文艺晚会演出。

演出前,周恩来、陈毅接见演员,和大家一一握手。当得知蓝耕荒是重庆渣滓洞殉难烈士的儿子时,周总理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他拉着蓝耕荒的手,单独和蓝耕荒谈话长达5分钟。

蓝耕荒尤为记得,周总理勉励他:“在部队好好干,要向你父亲那样,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部队做一个红色接班人。”

“周总理的话,和父亲的诗一样,牢牢钉在我的心中。”蓝耕荒感慨地说,回望一生,是父亲为他指明的路,是周总理给他鼓足的劲。他的一生,都牢记周总理叮嘱,时时刻刻不敢放松,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在危险时候没有逃避,在荣誉面前没有骄傲,受了委屈没有消极,如今也能自豪地说,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

传承

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到任酉阳县万木镇黄连村扶贫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后,张鹏很快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尽心尽力为民办事。

通过分析当地的地理优劣势,张鹏意识到黄连村虽位于丁万路沿线,交通便利,但村小、人少,没有像样的农业产业,全村绝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多耕地都闲置了。

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张鹏以打造扶贫产业基地为目标,与村支两委决定在闲置耕地上建设柑橘经果林示范基地100亩。自项目实施以来,他紧盯项目实施,测绘土地分户面积,敦促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及租金支付工作,与村支两委一道研究制定施工路线及实施方案,指导整地、施肥、苗木栽植及管理工作。

项目进入盛产期后,预计产值将达到370万元,每年可为当地百姓增加12万元以上的劳务收入以及3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

“脱贫攻坚虽然辛苦,但很值得。”张鹏说,两年多的农村工作经历,让他感受到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将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稿件原载于2021年1223日《重庆日报》)


(  作者:颜若雯 廖秀梅  )

(  责任编辑:余韬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