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司令”陈伟:身残志坚退低保 带领乡亲忙增收


陈伟在自己的养殖场内忙生产。摄影:黄玉保 滕鹏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好日子是靠奋斗出来的,政府帮一把,自己也要使劲‘蹬一脚’。”这是陈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38岁的陈伟是重庆市万州区罗田镇阳坪村的一名村民。13年前,一场大病不仅让他卧床3年,落下终身残疾,还欠下一身外债,也因此成了一名低保户;13年后的今天,他主动退出低保户行列,艰苦创业,通过发展乌骨鸡养殖,不光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带动周边上百户村民在家门口增收。在阳坪村,村民都打趣称陈伟为“鸡司令”。

主动退出低保,白手起家创业

2007年,当时22岁的陈伟与妻子赵柳英一起到浙江打工,不幸的是,没过多久他就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和股骨头坏死。妻子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因为生活困难,陈伟一家被评定为低保户。

“在病床上躺了3年,生活不能自理,差点瘫痪。”说起往事,陈伟显得有些伤感。2007年12月,被鉴定为肢体四级残疾的他与妻子回到家乡,一家人靠赵柳英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和终日忧心忡忡的家人,陈伟下定决心要与命运搏一把。

“那时我就想,活就要活出个人样来。总不能一辈子靠国家救济吧,好日子是靠奋斗出来的,政府帮一把,自己也要使劲‘蹬一脚’。”

不久后,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刚能勉强坐起来的陈伟开始学习织毛衣、糊鞋垫、制作小工艺品……努力减轻家里的负担。随着身体状况的逐渐好转,平时喜欢看书上网的陈伟思索着如何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创业之路。

“我虽然干不了重体力活,但手脚还能动。我们这个地方山多地广,适合发展种养殖业,我考虑了很久,打算养鸡增加家庭收入。”2011年,陈伟和妻子商量自己创业的想法,得到家人支持后,夫妻俩借来2万元钱,买了400只乌骨鸡鸡苗,办起了家庭养殖场。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当年年底,陈伟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户行列,以示下定创业的决心。

心怀感恩,成为村里致富领头人

村民在陈伟的带动下发展养殖业。摄影:黄玉保 滕鹏

同年,陈伟的妻子被聘任为村里的专职干部,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早出晚归,陈伟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打理自己的养殖场。

“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忙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陈伟说,他一直坚持采取散养、放养的方式来饲养乌骨鸡,这样产的鸡蛋品质好,销路也不愁。第一年,他就挣了将近2万元钱。

尝到甜头后,陈伟决定扩大养殖规模。通过滚动式发展,到2014年,乌骨鸡数量达到了4000多只,鸡蛋远销浙江、广东等地,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家庭经济条件也逐渐好起来。

看着陈伟通过发展养殖业过上了幸福生活,村民纷纷上门“取经”。见大家热情高涨,陈伟决定用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他将自己的鸡苗按成本价出售给有养殖意愿的农户,遇上经济有困难的贫困户,陈伟采取先赊账,等鸡蛋出售后再还本钱的方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前些年,我们一家人生活困难的时候,乡邻们没少帮我,农忙时节,左邻右舍主动上门打帮手,经常连饭都不吃。现在我过上了好日子,要尽最大努力回报大家。”陈伟感慨,做人要知道感恩,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

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陈伟成立了乌骨鸡养殖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帮助村民增收。在陈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殖行业中。截至目前,阳坪村共有148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乌骨鸡养殖总量达1万多只,年产蛋量10万公斤,每年为村民带来超过40万元的收入。不仅如此,陈伟还流转了160亩土地发展烤烟,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和务工就能给周边近百户村民增加收入30多万元。

“生活困难的时候,有国家低保兜底。发展养殖业的时候,有政府提供贴息贷款和技术支持。”陈伟笑着说,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引进了水缸里,国家政策这么好,大家只要好好干,就能过上好日子。

“陈伟这个‘鸡司令’可不简单,不仅身残志坚,还带动大家一起发了财,我们都很佩服他。”在阳坪村,只要说起陈伟,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 作者:黄玉保 滕鹏  )

(  责任编辑:王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