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记者 > 我的作文 > 正文

【我正在读的一本书】读《瓦屋村》有感(张柏华)

谭建兰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田土里的活儿样样能。她当过教师,做过小生意,闯过大世界,一种念乡情怀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做辣椒产业。她创建了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注册并打响了土家香菜“谭妹子”商标,建立了石柱三多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红脆李基地,带领百姓村民共同增收致富。二十几年打拼,有泪水,有欢笑,有失落,有收获……这些都是常人难得的创作财富。谭建兰把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转换成文字,于白天劳作之余、夜晚静谧之时创作出了一部近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瓦屋村》,这也是她的处女作。

《瓦屋村》讲述了地处渝东南的一个贫困村——瓦屋村在新一届村委会班子的领导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一跃成为县里先进典型村,瓦屋村村民依靠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在生活、物质、精神各方面都由穷变富,并取得巨大成果的长篇故事。讴歌了村主任刘冬麦带领村民百姓艰苦创业,建立三红辣椒、红脆李专业合作社,从而实现村民百姓共同增收、脱贫致富的伟大梦想的时代精神。该小说以瓦屋村辐射当下山区农村,正如该书的腰封上所写:“是一幅西南大地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是一部巴盐古道乡村振兴的奋斗史诗。”京东平台在推荐《瓦屋村》时更是用了这样的宣传语:“《瓦屋村》记录历史变迁,讴歌时代精神,脱贫攻坚的故事堪比《山海情》的神奇之作。”《瓦屋村》倾注了谭建兰对“瓦屋”的浓浓深情,书中内容丰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后让人啧啧赞叹。

《瓦屋村》故事情节逻辑严密,连贯性强,可信度高,可以说《瓦屋村》在故事叙述中的伏笔和照应上做到了无缝对接。都说作家的创作契机都源于真实生活,谭建兰在书中描绘的土家哭丧、哭嫁、巴盐古道文化、秦良玉文化、桥头传说、土家言子等等民俗风情,人文地理,更好地呈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丰富了故事情节,丰满了人物形象。

对小说而言,人物就是载体,人物就是一切。《瓦屋村》主人翁的形象塑造个个都有血有肉,性格鲜明:比如村委会主任刘冬麦看是个大大咧咧的“儿马婆”,其实她聪明伶俐,爱憎分明,有思想,有魄力,不和稀泥,敢为敢当,处事讲方法,做事讲策略,办事讲原则,在重重阻力面前不畏惧,不退缩,以一村之长的大担当,带领瓦屋村“脱贫摘帽”,以企业家的大情怀,带领辣椒合作社走上富裕路。又如“遇事烂”向胜麦,他喜欢挑事,烂事,吹牛逼,说大话,日夜都不着调,妻子气极,用水将他泼醒,从此洗心革面,发愤图强,真正做回了“瓦屋村人”。其他角色如老支书、丽华书记、刘书芝、刘成米等众多人物形象也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瓦屋村》语言生动幽默,特色风趣:比如“几掀盘就扬到了一块七一斤的价格”“你杀个猪连粪都是肉嘎”“只要本钱保住了,麻雀还在窝窝里头”“那坨烟锅巴上的火石炭已经落在刘冬麦脚背上了”“六月间穿棉袄——各自有”“鸡屎藤做裤腰带——臭名在外”“牛皮纸糊灯笼——死不亮敞”“母猪没有下崽,我们瓦屋要下崽子了”“摆尾巴了就不会咬人了”“还要各自屁股坐得稳”“这回被我踩住了尾巴,吃过西瓜自然有冷病”“你们各自也在养儿抱孙,屋梁水滴现窝窝”“‘石柱红’品牌,像脚上绑大锣,走一地响一地,更加名震四方”“看来人一旦有了奔头,死水就变成活水”等方言、俗语、歇后语等的运用,让小说更接地气,通俗耐读。

小说虽为虚构作品,但每个虚构的场景、人物,都来自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积累和经验之中。《瓦屋村》对人物心理、场景细节各方面的描写都可谓是笔触细腻。比如“话说默默走掉的老支书,走得大汗淋漓,他也理不清各自此时是欢喜还是难过,他好像是需要发泄情绪,是欢喜吗?有点儿,他想:这个刘冬麦不晓得天高地厚,以为各自了不起,以为翅膀硬了不是?这回摊上事了,场背后落雨——该背时(湿)。我汪明高几十年艰难地守护着瓦屋村,你嫩台台才当几天干部居然说我不作为,敢瞧不起我,你能作为你试回嘎?”这段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剖析了老支书对刘冬麦的“服”与“不服”的矛盾心理。小说中这类描写总是画龙点睛,比如对“缺八腔”刘四米说话时的语言腔调的描写,对向东田思念妻子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对刘冬麦第一次感受到不一样的瓦屋村的心理描写、她受委屈或遇到工作压力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场景烘托的描写等。无不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语言来叙述表达的,所以,语言是小说的血脉气息,甚至于灵魂。《瓦屋村》营养丰富的语言,随处可拾。比如“只要心中的灯亮了,生活也就不再黑暗”,告诉了我们要心向光明,无惧黑暗的道理;“只要保住商品价值就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告诉我们商品价值的极其重要性;“我们走过的地方都是过客,唯有瓦屋村一直在心里,他乡留不下灵魂,故乡安放不了躯体”,告诉我们故乡才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才是我们灵魂放松、栖息的地方;“一个产业前期肯定是种植技术、品种、品质更关键,后期就是品牌建设更关键”,告诉我们做企业前期和后期的辩证关系;“得到群众中去调查,才能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告诉我们做工作要注重调查研究;“人生什么是不悔?就是我曾经努力过,奉献过,没有虚度年华”,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拼搏努力,不负韶华等。

谭建兰是土家山寨走出的企业家、重庆市劳动模范、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不仅有着深深的企业情怀、百姓情怀,还有着浓浓的文学情怀。有人说《瓦屋村》是石柱文学“草原”跑出的一匹“黑马”,是作者优雅而不失豪爽,文静而不失个性,让自己的倔强与大地碰撞出的时代因子和奋斗诗篇。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文化是灵魂,相信《瓦屋村》定能发挥其文学的力量,助力瓦屋村壮大产业优势,赋能百姓村民在乡村振兴的幸福路上,阔步前行!腾飞吧,瓦屋!

(  作者:张柏华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四小学校  )

(  责任编辑:杨雨实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