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这些台词来自最近爆火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文物有灵,化形而出。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回到祖国传递家书。小小短剧,大大情怀。看完此剧,我迫切想了解文物回归的真实故事,于是便阅读了《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一书。
该书以文物回归的时间顺序,首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代表性的流失海外文物以图文并茂方式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首度从海外视角、用精彩案例向世界讲述中国流失文物回归背后的感人故事……
该书涉及文物品类丰富多彩,囊括书画、青铜器、瓷器、玉器等多个品种、多个门类。不仅有稀世墨宝《中秋帖》《伯远帖》、传世画作《韩熙载夜宴图》、经典类书《永乐大典》,还有“当代灯座绝世孤品——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青铜瑰宝,国之重器——子龙鼎”“牵动民族情感的海外漂泊——圆明园七兽首”等。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言:“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公私单位收藏的中国文物总量超过一千万件,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强或明抢或暗夺或诱骗或走私而流失的。而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大多不受珍视,还屡屡出现被损毁的案件。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抑或个人,都在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追索返还流失海外文物。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坚定追索流失文物,积极参建文物返还国际秩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这一连串数字有力证明了我国在文物追索与返还的“中国实践”中取得卓越成效,既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也增强了中华儿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1951年《中秋帖》《伯远帖》回家,到2021年天龙山石窟佛首抵乡,再到近日瑞士归还我国5件文物……一件件流失海外文物踏上归途,见证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国兴盛的历史脚步。
“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么国外许多博物馆里“我要回家”的声音一定响彻云霄。这些文物就像一群流落在外的游子,时刻被故乡的云牵动着心绪。他们的流失代表过去的不幸,而如今山河无恙,家国永安,我们应以书中“护宝人”为榜样,怀家国之心,担时代重任,积极参与迎接海外流失文物“回家”的“中国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我相信: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荣归故里。